为什么1元叫1块?1角叫1毛?原来是这么回事

为什么1元叫1块?1角叫1毛?原来是这么回事

汉代五铢钱

人民币分为主币和辅币,主币又叫本位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

主币是国家法定的计价、结算单位。

辅币,也就是辅助货币,是指主币以下的小额货币,用来辅助大额货币的流通。

在日常交易中,辅币多作为找零、补充金额的货币。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16条规定:“人民币的单位为元,人民币辅币单位为角、分”。

也就是说,俗称的“1块”、“2块”都是主币。

而“块”作为货币单位,大概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块”最早写作“凷”,《说文》的解释是:“凷,墣也”。

墣就是土块,所以“块”字始终带着土字旁。

后来,这个字引申成了所有块状物品的统称,比如石块、方块。

《宋史·瀛国公纪》:“杨太后闻昺死,抚膺大恸日:我忍死艰关至此者,正为赵氏一块肉尔,今无望矣”。

说明在宋代,“块”已经作为量词,为块状物计数。

而“块”真正与通货扯上关系,还得等到清朝末年。

银元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俗称“洋钱”,大约在16世纪流入中国。

1890年(光绪16年),清政府开始正式铸造银元,此后直到民国,它一直作为国内主要的流通币而存在。

由于银元的形状和质感都是典型的块状物,所以民间俗称“一块”钱。

过去人常说:“一块大洋”、“三块袁大头”,指的都是银元。

从这时起,“块”便作为主币的口语叫法而流传开来。

尽管民国后期用法币(纸币)代替了银元,但是“块”的用法却被保留下来,直到今天还在使用。

而当初随着银元同时传入的辅币银毫,被中国人俗称“角子”或“银角子”。

银角子

后来,“角”也与块一样,作为辅币的数量单位而在民间通行。

龙湛霖于光绪十二年七月上奏说:

“现在沿海各市面,凡贸易至百十文以上,从无用现钱者,皆以一角、二角之洋钱代之,即取其轻重有定,成色有定,甚便于零用也”。

而“一角钱”现在为什么又被称作“一毛钱”呢?

如刚才所说,最早的银元辅币叫作“银毫”,“毛”字过去就读“毫”。

所以,记账时为了省事,便将“毫”用“毛”字代替,逐渐成了习惯。

于是,人们代代相传,就干脆将“毫”改口叫“毛”了。

可见,钱不仅仅有“铜臭味”,更有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与民间智慧的精华。

生活中处处有文化,就看你是否长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图文来源 | 古典书城

图文排版 | 艾森

责任编辑 | 贺辞

审核签发 | 杨冉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周末临汾访古:隰县小西天-蒲县东岳庙-洪洞广胜寺 (公交路线攻略)
解锁Google地图,地图标注管理技巧全解析,让导航更精准!
王者荣耀活跃系数衰减规则调整
365体育直播

王者荣耀活跃系数衰减规则调整

📅 06-28 👁️ 9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