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 (2023年7月5日)請協助補充參考資料、添加相關內聯標籤和刪除原創研究內容以改善這篇條目。詳細情況請參見討論頁。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4年5月13日)若您熟悉來源語言和主題,請協助參考外語維基百科擴充條目。請勿直接提交機械翻譯,也不要翻譯不可靠、低品質內容。依版權協議,譯文需在編輯摘要註明來源,或於討論頁頂部標記{{Translated page}}標籤。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4年5月13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被移除。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中國朝代" — 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中國歷史系列條目
史前時代註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古國時代(三皇五帝)
銅石並用時代(黃河文明、長江文明、遼河文明、珠江文明)
夏前21世紀—前17世紀
商前17世紀—前11世紀
周前11世紀︱前256年
西周 前11世紀—前771年
東周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 前770年—前5世紀
戰國 前5世紀—前221年
秦前221年—前207年
漢前202年︱220年
西楚 前206年—前202年西漢 前202年—9年
新 9年—23年
更始政權 23年—25年東漢 25年—220年
三國220年—280年
魏220年—266年
蜀漢221年—263年
吳222年—280年
晉266年—420年
西晉 266年—316年
東晉317年—420年
五胡十六國304年—439年
南北朝420年︱589年
宋 420年—479年
北魏 386年—534年
齊 479年—502年
梁 502年—557年
西魏535年—557年
東魏534年—550年
陳 557年—589年
北周557年—581年
北齊550年—577年
隋 581年—619年
唐 618年—907年武周 690年—705年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
後梁907年—923年
十國(吳、南唐吳越、閩前蜀、後蜀荊南、楚南漢、北漢)907年—979年
遼(契丹)916年—1125年西遼1124年—1218年
後唐923年—937年
後晉936年—947年
後漢947年—951年
後周951年—960年
宋960年︱1279年
北宋960年—1127年
西夏1038年—1227年
南宋1127年—1279年
金1115年—1234年
蒙古帝國 1206年—1368年元 1260年/1271年—1368年北元 1368年—1388年
明 1368年—1644年南明 1644年—1662年
後金 1616年—1636年清 1636年/1644年—1912年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1912年—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至今
中華民國臺灣時期 1949年至今
相關條目
中國史學史
中國歷史年表
中國朝代
中國首都
中國語言
藝術史
經濟史
教育史
科技史
法制史
新聞史
軍事史
水軍史
統一史
環境史
中國歷史年表閱論編
中國歷史上各朝代疆域的演變
中國朝代指中國歷史上某一世系君主統治之政權及其相對應的歷史時期[1][2][3][與來源不符]。「朝代」亦是以政權界定一個歷史時期之名詞,此等王朝之政權更替,構成中國朝代輪替[4][5][需要引文][與來源不符]。「朝」指以正統自居之當政政權,而「朝代」指「朝」政權執政之時代。歷史學家為了識別事之先後,不得不從中取某年號紀年,以紀諸國之事,並非分辨哪個政權為正統[6]。
釋義[編輯]
中文「朝」字本義早晨、今日[7]。在政治上引申成當政者政權的意思,王朝是由一個皇室家族,通過不同方式和形式統治的政權,與此相反之字為「野」。與西方認知不同在於朝代兩字分開敘述時,中國「朝」或「朝廷」是指所在之政權,是該政權存在時就有之觀念,如「布前後上策乃心本朝,欲還討術,為國效節[8]」、「臣前蒙陛下問及本朝所以享國百年、天下無事之故。[9]」等皆屬之。東漢末年之前,只有被視為正統之天下共主才敢稱「朝」。「朝」指以正統自居之當政政權,而「朝代」指「朝」政權執政之時代。歷史學家為了識別事之先後,不得不從中取某年號紀年,以紀諸國之事,並非分辨哪個政權為正統[6]。
「朝代」則指某「劃時代政權」執政之時代,可用做劃分該歷史時代之稱呼,可以是一個或多個政權之集合。例如,「魏晉南北朝」明顯不是一個政權,而是由三國、晉朝、南北朝等「子朝代」組成的複合詞,而南北朝又分南朝與北朝,各自皆自稱正統,南朝的宋、齊、梁、陳則各別都是以「朝」為劃分標準。春秋和戰國則不是朝代,而是東周朝的兩個時期(儘管東周與戰國的結束時間並不完全重合),因為當時諸侯多名義上奉周天子為共主。
歷史[編輯]
世襲統治之起始[編輯]
南宋畫家馬麟對於中國世襲統治的開創者禹的描繪。
作為中國首個正統王朝夏朝的建立者,禹通常被視為中國世襲君主制統治的開創者[註 1]。理論上,中國君主是中國政權的最高統治權力者,但君主的權力實際為多重因素所影響的結果[註 2]。根據傳統,中國君主之位僅可通過男性之後代世襲傳承,構成「家天下」之局面;政治開明時則可見「與士大夫共天下」的政治格局[10]。雖然君主之位的繼承權僅限於同姓家族成員,外戚集團仍可在君主權力旁落時取得實際統治地位,甚至代替君主實行其義務及權利,乃至取而代之[註 3]。夏朝以前,中國政權通常以禪讓形式進行君主輪替,故稱「公天下」。
朝代更替[編輯]
一片石之戰是明清易代時期的一場大戰。
朝代更替,又作「改朝換代」,是中國歷史的一大特徵。部分學者試圖以君主之德行解釋王朝之興衰,而亦有學者將此歷史規律歸咎於有形的方面。其中,朝代循環為解釋中國歷史上朝代更迭的一大理論。
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更替主要有兩種形式:武力征服及篡位。通過武力征伐而完成改朝換代的包括遼朝與金朝的更替、元朝滅諸王朝統一漢地。通過篡位進行王朝更迭的則有東漢與曹魏的更替、南齊和梁朝的更替。篡位建國者大多試圖通過「接受」前者「禪讓」以取得其統治的正當性。
為簡化繁瑣的內容,部分歷史年表將中國朝代更迭顯示為平穩的政權過渡。新興王朝通常在尚未推翻現有王朝前就已正式建立。例如:公元1644年通常作為清朝取代明朝之法統的年份,晚清教科書亦採用此說[11],但「大清」國號出現於公元1636年,而肇於公元1616年的後金則是清朝之前身;明朝皇室則繼續統治中國南方直至公元1662年,史稱「南明」;明朝殘餘勢力東寧於南明滅亡後仍繼續抗清,直至公元1683年為清朝所滅。與此同時,其他勢力亦於明清易代之際割據建國,如李自成和張獻忠分別建立的大順與大西。清朝取代明朝後耗時近20年方完成漢地的統一。由此可見,朝代更替實際為一系列複雜且漫長的歷史進程。
同樣的,早前的隋唐易代亦出現諸多割據政權。此時期的勢力包括但不限於李密之魏、薛舉之秦、高曇晟之齊、宇文化及之許、沈法興之梁、梁師都之梁、竇建德之夏、王世充之鄭、朱粲之楚、林士弘之楚、高開道之燕、輔公祏之宋。最終取代隋朝法統的唐朝共歷時約十年才統一漢地。
新的王朝建立後一般會弒殺前朝君主及其宗室或以二王三恪禮制相待,其中後者可用於顯示新興王朝所承繼之統緒並標明其正統地位。例如:齊文宣帝高洋在滅亡東魏後冊封魏孝靜帝元善見為「中山王」。又如:周世宗柴榮之侄柴詠被宋仁宗趙禎立為「崇義公」,而其他後周之皇室後代亦承襲此爵位。
根據中國官方修史傳統,新興王朝需為先前王朝編寫歷史,故最終形成24部正史典籍,合稱「二十四史」。此官方修史傳統於清朝覆滅後仍為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延續。
世襲統治之終結[編輯]
中國末代正統君主宣統帝,攝於公元1922年。
中國世襲君主制統治於公元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後結束,並由中華民國取代清朝之法統。辛亥革命時,梁啟超曾提議立孔子第七十六代嫡孫衍聖公孔令貽為帝;同時亦有勢力支持復興明朝,以延恩侯朱煜勳為帝。
民國成立後,亦有數個試圖恢復世襲君主制的政權出現,但所有此類型的政權皆以失敗收場。袁世凱在宣布成立中華帝國後引發護國戰爭,其政權僅存在101天便覆滅。張勳領導之丁巳復辟的基礎缺乏穩固性,僅維持11天,故其正統地位亦不被普遍認可。大日本帝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所建之傀儡政權滿洲國從未獲得國際社會之廣泛承認,因此一般被排除於合法政權之外,故學者多以「偽滿洲國」(簡稱「偽滿」)稱之。
綜合上述原因,學者通常以公元1912年2月12日溥儀退位為中國世襲君主制統治終結的象徵。中國世襲君主制統治共存在長達約四千年。
正統性[編輯]
刻有「大清帝國之璽」篆書字樣的清朝玉璽。璽是政治權威及正統地位的象徵。
中國歷史上之分裂時期為多個王朝並存時期,而各王朝亦有各自的朝廷及政治體系。中國歷史上的分裂時期包括三國、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
中國傳統歷史學對「朝」與「國」有作出區分:僅正統之政權可稱「朝」;非正統之政權不論世襲與否都稱「國」,又有學者稱之為「偽朝」。現代學者對於某些王朝的正統之分仍存有異議。
中國分裂時,王朝與王朝之間的關係通常關乎政權的正統性,而正統性則源自天命。實際正統是個根據政治目的多變的概念。典型的正統說有以統治中國本土者為正統,承接前朝者為正統,或以是否是漢族王朝為正統。漢族所建之王朝通常以華夷之辨而自視為正統,並同時拒絕承認其他民族建立的王朝為正統政權;非漢族王朝則以中華文化及中國歷史之繼承者的身份自居,同時自稱為中國正統。雖然分裂時期多個王朝並立的局面引起朝廷官員與史學家的正統之爭,北宋政治家歐陽修則主張分裂時期的中國並不存在任何正統王朝。若以此觀點,宋朝之正統地位源自其結束五代十國亂局之能力,而非繼承自後周。同樣,歐陽修認為三國、十六國和南北朝等分裂時期亦無正統王朝。
下列為歷史上或現今有正統爭論之歷史時期:
三國
東漢禪讓帝位於曹魏,故曹魏的正統性來源於東漢,同時否定它國的正統地位
蜀漢否認曹魏篡奪的合法性以復興漢朝為名以正統自居,同時否定它國的正統地位
東吳否認曹魏篡奪的合法性自稱承襲漢朝而以正統自居,同時否定它國的正統地位
曹魏禪讓帝位於西晉,故西晉的正統性來源於曹魏,以曹魏為正統。
唐朝認可曹魏正統,同時也將孫吳稱為正統,稱之為吳朝,為六朝第一代,將唐以前的歷史概括為「漢魏六朝」。而南宋理學家朱熹則主張視蜀漢為正統
東晉、十六國
東晉以正統自居,血統上東晉的正統性來源於西晉。
數個位居十六國之列的中原王朝如漢趙、後趙、前秦等亦自稱正統
南北朝
所有該時期的王朝均以正統自居;為此,北朝蔑稱南朝為「島夷」,而南朝則蔑稱北朝為「索虜」
五代十國
後梁上承唐朝,並自視為正統
後唐以光復唐朝為名而自稱為正統,同時否定後梁之正統地位
後晉受契丹冊封為皇帝,故後晉的正統性來源於契丹。
後漢在後晉為契丹所滅後自稱承襲後晉而以正統自居。
後漢禪讓帝位於後周,故後周的正統性來源於後漢。
後周禪讓帝位於北宋,故北宋的正統性來源於後周,按此説則法統最初源於契丹,但北宋否認契丹起源並以五代為正統,亦有主張五代十國時期並不存在任何正統王朝者。
南唐曾被當時部分學者視為該時期的正統王朝
遼朝、宋朝、金朝
遼朝為金滅亡後金自稱繼承之遼朝法統,並以正統自居
北宋與遼約為兄弟之國,故雙方皆承認對方的正統地位
北宋聯金滅遼後被金滅(靖康之難),後南遷
南宋向金稱臣(後改稱叔侄),並受金冊封為皇帝,故法理上南宋的正統性來源於金,同時血統上南宋的正統性來源於北宋
元朝承認遼朝、宋朝、金朝、西遼之正統地位,故編修《遼史》、《宋史》、《金史》三部正史
明朝、北元
明朝承認元朝為正統,但宣稱已繼承元朝之法統,故北元為非正統政權
北元統治者保留「大元」國號及其他漢式名號直至公元1388年;中國式名號亦於此後數次重用
蒙古族史學家Rashipunsug稱北元為元朝的直接延續;滅亡北元的清朝則取得北元之正統,故明朝為非正統王朝
清朝、南明、明鄭
清朝承認明朝為正統,但宣稱已繼承明朝之法統,故南明為非正統政權
南明以正統自居直至滅亡
位於臺灣的明朝殘餘勢力明鄭拒絕接受清朝之正統地位
朝鮮半島上的朝鮮王朝及越南後黎朝曾承認南明為正統
日本江戶幕府否定清朝的正統地位,並自認中國代表「華」之正統性已為日本所取代,此乃《中朝事實》與《華夷變態》的基本論述
元朝、清朝
部分漢民族主義者及日本右翼等認為由滿蒙民族建立的元清不屬於中國王朝,故不具有正統地位,詳見元清非中國論
大多數現代歷史材料大多按以下順序排列中國歷史:
夏朝 → 商朝 → 西周 → 東周 → 秦朝 → 西漢 → 東漢 → 三國 → 晉朝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國 → 宋遼金夏→ 元朝 → 明朝 → 清朝
在僅有一個王朝可被視為中華之正統下:
夏朝 → 商朝 → 西周 → 東周 → 秦朝 → 西漢 → 東漢 → 曹魏 → 西晉 → 東晉 → 劉宋 → 南齊 → 梁朝 → 陳朝 → 隋朝 → 唐朝 → 後梁 → 後唐 → 後晉 → 後漢 → 後周 → 北宋 → 南宋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上列正統之爭類似當代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的中國正統代表之爭。
同宗關係[編輯]
漢光武帝(上圖)與漢昭烈帝(下圖)均出自同一家族,但在史學界被視為兩個不同王朝的開國之君。
中國歷史上有諸多王朝均出自同一家族,但因國號不同或政權發生某種根本性變化等原因而被後世史學家冠以不同名稱加以區分。另外,中國歷史上亦有王朝自稱為某先前王朝的後裔,以取得或加強其統治的合法性與正統性。
下列為獲得大部分史學家認可的同宗王朝:
西周、東周
西周、東周均由姬姓統治,統稱「周朝」
東周開國之君周平王姬宜臼為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姬宮涅之子
西漢、東漢、蜀漢、劉宋
西漢、東漢、蜀漢、劉宋均由劉氏統治,其中西漢和東漢統稱「漢朝」
東漢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為西漢開國之君漢高帝劉邦之九世孫、西漢第六位皇帝漢景帝劉啟之七世孫
蜀漢首位君主漢昭烈帝劉備亦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之後
《宋書》稱劉宋開國皇帝宋武帝劉裕為漢高帝之弟楚元王劉交的直系後裔
西晉、東晉
西晉、東晉均由司馬氏統治,統稱「晉朝」
東晉第一位君主晉元帝司馬睿為晉宣帝司馬懿之曾孫、琅邪武王司馬伷之孫、琅邪恭王司馬覲之子
漢趙、胡夏
漢趙、胡夏均由攣鞮氏(後改為劉氏及赫連氏)統治
漢趙開國之君漢光文帝劉淵與胡夏首位君主夏武烈帝赫連勃勃分別是劉羌渠和劉去卑之後代;據《北史》記載,劉羌渠及劉去卑是兄弟關係
前燕、後燕、南燕
前燕、後燕、南燕均由慕容氏統治
後燕首位君主燕成武帝慕容垂為前燕開國之君燕文明帝慕容皝之子
同樣,南燕開國君主燕獻武帝慕容德亦為燕文明帝之子
北魏、南涼、東魏、西魏
北魏、南涼、東魏、西魏均由拓跋氏(後改為元氏及禿髮氏)統治
北魏開國之君魏道武帝拓跋珪與南涼建立者涼武王禿髮烏孤皆為魏聖武帝拓跋詰汾之後代,分別出自其子魏神元帝拓跋力微及禿髮匹孤的房支
東魏唯一一代君主魏孝靜帝元善見為北魏第七位皇帝魏孝文帝元宏之曾孫
西魏建立者魏文帝元寶炬為魏孝文帝之孫
西涼、唐朝
西涼、唐朝均由李氏統治
唐朝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為西涼開國之君涼武昭王李暠之七世孫
南齊、梁朝
南齊、梁朝均由蕭氏統治
梁朝開國皇帝梁武帝蕭衍之父梁文帝蕭順之為南齊第一代君主齊高帝蕭道成的族弟
後漢、北漢
後漢、北漢均由劉氏統治
北漢開國君主漢世祖劉旻為後漢開國皇帝漢高祖劉知遠之弟
遼朝、西遼
遼朝、西遼均由耶律氏統治
西遼第一代君主遼德宗耶律大石為遼朝開國皇帝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之八世孫
北宋、南宋
北宋、南宋均由趙氏統治,統稱「宋朝」
南宋首位皇帝宋高宗趙構為北宋第八位君主宋徽宗趙佶之子、北宋末代皇帝宋欽宗趙桓之弟
元朝、北元
元朝、北元均由孛兒只斤氏統治
元朝末代皇帝與北元首位君主為同一人,即元惠宗妥懽貼睦爾
明朝、南明
明朝、南明均由朱氏統治
南明首位皇帝弘光帝朱由崧為明朝第十四位皇帝萬曆帝朱翊鈞之孫
後金、清朝
後金、清朝均由愛新覺羅氏統治
後金最後一位大汗與清朝開國皇帝為同一人,即清太宗皇太極
分類[編輯]
德國繪製的康雍乾盛世時期的中華帝國地圖。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中原王朝」、「大一統王朝」和「征服王朝」。
中原王朝[編輯]
主條目:中原王朝
中原位於黃河中下游之廣大地區,為中華文明之發祥地。「中原王朝」為定都於中原的王朝之稱謂,不論其建立的民族。
大一統王朝[編輯]
「大一統王朝」特指完成漢地統一之王朝[來源請求],不論其建立的民族。「漢地」,又稱「中國本部」,為漢族的傳統定居地,而非等同於「中國」。完成漢地統一並以「皇帝」為其君主頭銜的王朝可稱作「中華帝國」[註 4]。
「大一統」這一概念首次見於公羊高所著的《公羊傳》。其他著名人物如孔子和孟子亦於其作品裡提及該概念。
多數學者視以下王朝為大一統王朝:秦朝、漢朝、西晉、隋朝、唐朝、元朝、明朝、清朝。[來源請求]另外,學術界對於北宋是否應被視為大一統王朝尚存爭議,因燕雲十六州部分地區為遼朝之領土,且河西等部分地區由西夏統治;故此,北宋並未完全控制漢地。
征服王朝、滲透王朝[編輯]
主條目:征服王朝和滲透王朝
「征服王朝」與「滲透王朝」為非漢族所建立之中國王朝,依其統治漢地的方式而分別歸於兩類。「征服王朝」特指在吸收漢文化的同時卻刻意保留自身文化之非漢族王朝,如元朝、清朝等;「滲透王朝」則指後來被徹底漢化的非漢族王朝,如前秦、北魏等。這兩個概念均由魏復古提出並為支持以多民族、多元文化角度分析中國歷史的學者所爭議。
名稱[編輯]
國號[編輯]
主條目:國號
中國開國之君在立國之初都會確立其政權之正式名稱,即國號。王朝統治期間,國號作為代表文明正統的政權之官方名稱,象徵新政權取得舊統治者的合法地位。
國號大致有五個來由:
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
夏朝以其部族夏后氏為號
來自創建者原有封號、爵位
陳朝開國之君陳武帝陳霸先以其即位前之「陳王」封號取國號「陳」
源於地理位置相同之先前政權之名稱
前燕因地處先秦燕國故地,故立國號「燕」
源於有宗族關係(可考或自稱)之先前政權之名稱
後周建立者周太祖郭威自稱出自周朝宗室虢叔,故建國號「周」
寓意吉祥或具特別含義
元朝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以「大元」為國號
中國歷史上亦有在王朝統治期間國號變更的案例。例如:南漢初定「越」為國號,後改為「漢」。
中國歷史上有數個王朝之國號含有「大」字。據朱國楨所著之《湧幢小品》,首個帶有「大」字的國號為元朝的「大元」。然而,其他歷史材料如脫脫所著的《遼史》和《金史》稱元朝以前亦有王朝的國號含有「大」字,如遼朝的「大遼」及金朝的「大金」。
即便某一中國王朝之國號不含「大」字,其官員、百姓、朝貢國亦會在稱呼該王朝時於其國號前冠以「大」字以表尊崇。例如:《日本書紀》中稱唐朝為「大唐」,但唐朝的國號僅為「唐」一字。
中國歷史上未曾有任何王朝直接以「中國」及其他中國的稱號作為國號,但各王朝都以不同方式試圖與此類名稱和概念掛鉤。清朝雖然國號為「大清」,但自公元1689年簽訂的《尼布楚條約》起便普遍在國際條約中以「中國」自稱(或與「大清」交替使用)。1909年清朝頒佈中國第一部成文國籍法,明確地以現代法律形式自稱為「中國」,首次在法律上賦予了現代國籍法和「中國國籍」的意義。「中國」這一具有地理、政治及文化概念的名詞自中華民國成立以來亦作為正式簡稱使用。
國號的使用及其重要性亦被中國以外其他中華文化圈政權所認可與接受。其中,位於越南和朝鮮半島的王朝亦都擁有各自的國號。
歷史學稱謂[編輯]
由於中國歷史上的王朝出現諸多重複使用的國號,學者不得不將其名稱加上前綴以作區分。常用的前綴包括:
方位用詞
「北」:北齊、北元等
「南」:南燕、南唐等
「東」:東晉、東魏等
「西」:西涼、西遼等
順序用詞
「前」:前秦、前蜀等
「後」:後趙、後漢等
統治家族之姓氏
劉宋、武周、馬楚等
其他類別的前綴
蜀漢(「蜀」表示該王朝位於巴蜀之地)、胡夏(「胡」為該王朝統治民族匈奴族之蔑稱)等
一個王朝可擁有多個歷史學稱謂,但某些稱謂或使用得更為廣泛。例如:西漢有時又作「前漢」、楊吳亦稱「南吳」。
若某一王朝之統治發生某種根本性變化,學者通常以不同名號加以區分。例如:宋朝在學術界分為北宋與南宋,以靖康之變及建炎南渡為兩者之分界點,用來辨別由宋太祖趙匡胤成立之「宋」及宋高宗趙構復國後的「宋」。此類情況下,原來的政權已覆滅,但後經重建而其統治者亦聲稱延續其先前政權之法統,故學術界需作出名號上的區分以反映政權變化之歷史事實。主要的例外包括西秦、南涼和唐朝;儘管前二者的統治由後秦短暫打斷,而後者則曾為武周所篡,學者一般不在名號上區分原先的政權及復國後的政權。
漢文材料通常會在帶有前綴的王朝歷史學稱謂中省略「朝」字。例如:北周因帶有「北」字前綴而極少被稱為「北周朝」;然而,「北周」、「北周王朝」此等稱呼則相對更為常見。
疆域[編輯]
中國歷代王朝及政權的大致版圖。
中國史上最早期的正統王朝均位於黃河及長江地區的漢地。後來的王朝在通過對外擴張後奠定今日的中國版圖。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國王朝曾對漢地(含海南島、雲南、貴州、澳門、香港)、臺灣島 、滿洲(含內滿洲、外滿洲)、庫頁島、蒙古(含內蒙古、外蒙古)、越南、藏區、新疆,以及中亞、朝鮮半島、阿富汗和西伯利亞部分地區實行統治。
領土面積最大的中國正統王朝是元朝或清朝,根據不同資料可獲得不同的數據[註 5]。內容的出入可歸咎於不同材料對於元朝北部邊疆之確切地理位置的不同理解:部分學者認為元朝最北處達貝加爾湖北岸地區,而另一部分學者則主張元朝領土到達北極圈甚至直抵北冰洋沿岸。相比之下,清朝的疆域是在經過對外交涉及簽訂一系列國際條約後而得以劃定及鞏固,故更為明確。今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之法定領土均繼承自清朝滅亡時的疆域。
除此之外,中國數個王朝亦以朝貢體系對其他國家及部落擁有宗主權。中華朝貢體系起源於西漢,並延續至公元19世紀中國中心主義秩序瓦解為止。
中國主要朝代列表[編輯]
本列表僅顯示中國主要的王朝,但中國歷史上亦有諸多其他世襲君主制政權未被列入。
朝代[註 6]
統治家族
統治時期
君主
國姓
民族[註 7]
建立
滅亡
國祚
起始之君[註 8]
亡國之君
列表世系圖
夏朝
姒[註 9][註 10][註 11]
華夏[註 10][註 11]
公元前2070年[註 12][註 13]
公元前1600年[註 12][註 13]
470年[註 13]
禹 姒文命
桀 姒履癸
(表)(圖)
商朝
子
華夏
公元前1600年[註 12][註 14]
公元前1046年[註 12][註 14]
554年[註 14]
湯 子履
商紂王 子受
(表)(圖)
周朝
姬
華夏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256年
789年
周武王 姬發
周赧王 姬延
(表)(圖)
西周[註 15]
姬
華夏
公元前1046年[註 12][註 16]
公元前771年
275年[註 16]
周武王 姬發
周幽王 姬宮涅
(表)(圖)
東周[註 15]
姬
華夏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256年
514年
周平王 姬宜臼
周赧王 姬延
(表)(圖)
秦朝
嬴[註 17]
華夏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07年
14年
秦始皇 嬴政
嬴子嬰
(表)(圖)
漢朝
劉
漢
公元前202年[註 18]
公元220年(延康元年)
406年[註 18]
漢高帝 劉邦
漢獻帝 劉協
(表)(圖)
西漢[註 19]
劉
漢
公元前202年[註 18]
公元9年(初始元年)
211年[註 18]
漢高帝 劉邦
劉嬰[註 20]
(表)(圖)
新朝
王
漢
公元9年(始建國元年)
公元23年(始建國地皇四年)
14年
王莽
(表)(圖)
東漢[註 19]
劉
漢
公元25年(建武元年)
公元220年(延康元年)
195年
漢光武帝 劉秀
漢獻帝 劉協
(表)(圖)
三國
—
—
公元220年
公元280年
60年
—
—
(表)
曹魏
曹
漢
公元220年(黃初元年)
公元266年(咸熙二年)
46年
魏文帝 曹丕
魏元帝 曹奐
(表)(圖)
蜀漢
劉
漢
公元221年(章武元年)
公元263年(炎興元年)
42年
漢昭烈帝 劉備
漢懷帝 劉禪
(表)(圖)
東吳
孫
漢
公元222年(黃武元年)
公元280年(天紀四年)
58年
吳大帝 孫權
孫皓
(表)(圖)
晉朝
司馬
漢
公元266年(泰始元年)
公元420年(元熙二年)
153年
晉武帝 司馬炎
晉恭帝 司馬德文
(表)(圖)
西晉[註 21]
司馬
漢
公元266年(泰始元年)
公元316年(建興四年)
50年
晉武帝 司馬炎
晉愍帝 司馬鄴
(表)(圖)
東晉[註 21]
司馬
漢
公元317年(建武元年)
公元420年(元熙二年)
103年
晉元帝 司馬睿
晉恭帝 司馬德文
(表)(圖)
十六國[註 22]
—
—
公元304年
公元439年
135年
—
—
(表)
漢趙
劉[註 23][註 24]
匈奴
公元304年(元熙元年)
公元329年(光初十二年)
25年
漢光文帝 劉淵
劉曜
(表)(圖)
成漢
李
氐
公元304年(建興元年)[註 25]
公元347年(嘉寧二年)
43年[註 25]
成武帝 李雄[註 25]
李勢
(表)(圖)
後趙
石
羯
公元319年(太和元年)
公元351年(永寧二年)
32年
趙明帝 石勒
石祗
(表)(圖)
前涼
張
漢
公元320年(建興五年)
公元376年(升平二十年)
56年
涼成王 張茂
張天錫
(表)(圖)
前燕
慕容
鮮卑
公元337年
公元370年(建熙十一年)
33年
燕文明帝 慕容皝
燕幽帝 慕容暐
(表)(圖)
前秦
苻[註 26]
氐
公元351年(皇始元年)[註 27]
公元394年(延初元年)
43年[註 27]
秦景明帝 苻健[註 27]
苻崇
(表)(圖)
後燕
慕容[註 28][註 29]
鮮卑[註 29]
公元384年(燕元元年)
公元409年(正始三年)[註 30]
25年[註 30]
燕成武帝 慕容垂
燕昭文帝 慕容熙或燕惠懿帝 高雲[註 31]
(表)(圖)
後秦
姚
羌
公元384年(白雀元年)
公元417年(永和二年)
33年
秦武昭帝 姚萇
姚泓
(表)(圖)
西秦
乞伏
鮮卑
公元385年(建義元年)
公元431年(永弘三年)
37年[註 32]
秦宣烈王 乞伏國仁
乞伏暮末
(表)(圖)
後涼
呂
氐
公元386年(太安元年)
公元403年(神鼎三年)
17年
涼懿武帝 呂光
呂隆
(表)(圖)
南涼
禿髮[註 33]
鮮卑
公元397年(太初元年)
公元414年(嘉平七年)
13年[註 34]
武威武王 禿髮烏孤
涼景王 禿髮傉檀
(表)(圖)
北涼
沮渠[註 35]
盧水胡[註 35]
公元397年(神璽元年)
公元439年(承和七年)
42年
段業
涼哀王 沮渠牧犍
(表)(圖)
南燕
慕容
鮮卑
公元398年(燕平元年)
公元410年(太上六年)
12年
燕獻武帝 慕容德
慕容超
(表)(圖)
西涼
李
漢
公元400年(庚子元年)
公元421年(永建二年)
21年
涼武昭王 李暠
李恂
(表)(圖)
胡夏
赫連[註 36]
匈奴
公元407年(龍昇元年)
公元431年(勝光四年)
24年
夏武烈帝 赫連勃勃
赫連定
(表)(圖)
北燕
馮[註 37]
漢[註 37]
公元407年(正始元年)[註 38]
公元436年(太興六年)
29年[註 38]
燕惠懿帝 高雲[註 31]或燕文成帝 馮跋
燕昭成帝 馮弘
(表)(圖)
北朝
—
—
公元386年
公元581年
195年
—
—
(表)
北魏
拓跋[註 39]
鮮卑
公元386年(登國元年)
公元535年(永熙三年)
149年
魏道武帝 拓跋珪
魏孝武帝 元修
(表)(圖)
東魏
元[註 40]
鮮卑
公元534年(天平元年)
公元550年(武定八年)
16年
魏孝靜帝 元善見
(表)(圖)
西魏
元[註 41]
鮮卑
公元535年(大統元年)
公元557年
22年
魏文帝 元寶炬
魏恭帝 拓跋廓
(表)(圖)
北齊
高
漢
公元550年(天保元年)
公元577年(承光元年)
27年
齊文宣帝 高洋
齊幼主 高恆
(表)(圖)
北周
宇文
鮮卑
公元557年
公元581年(大定元年)
24年
周孝閔帝 宇文覺
周靜帝 宇文闡
(表)(圖)
南朝
—
—
公元420年
公元589年
169年
—
—
(表)
劉宋
劉
漢
公元420年(永初元年)
公元479年(昇明三年)
59年
宋武帝 劉裕
宋順帝 劉準
(表)(圖)
南齊
蕭
漢
公元479年(建元元年)
公元502年(中興二年)
23年
齊高帝 蕭道成
齊和帝 蕭寶融
(表)(圖)
梁朝
蕭
漢
公元502年(天監元年)
公元557年(太平二年)
55年
梁武帝 蕭衍
梁敬帝 蕭方智
(表)(圖)
陳朝
陳
漢
公元557年(永定元年)
公元589年(禎明三年)
32年
陳武帝 陳霸先
陳叔寶
(表)(圖)
隋朝
楊[註 42]
漢
公元581年(開皇元年)
公元619年(皇泰二年)
38年
隋文帝 楊堅
隋恭帝 楊侗
(表)(圖)
唐朝
李[註 43]
漢
公元618年(武德元年)
公元907年(天祐四年)
274年[註 44]
唐高祖 李淵
唐哀帝 李柷
(表)(圖)
武周
武
漢
公元690年(天授元年)
公元705年(神龍元年)
15年
周聖神帝 武曌
(表)(圖)
五代
—
—
公元907年
公元960年
53年
—
—
(表)
後梁
朱
漢
公元907年(開平元年)
公元923年(龍德三年)
16年
梁太祖 朱溫
朱友貞
(表)(圖)
後唐
李[註 45][註 46][註 47]
沙陀[註 47]
公元923年(同光元年)
公元937年(清泰三年)
14年
唐莊宗 李存勗
李從珂
(表)(圖)
後晉
石
沙陀
公元936年(天福元年)
公元947年(開運三年)
11年
晉高祖 石敬瑭
晉出帝 石重貴
(表)(圖)
後漢
劉
沙陀
公元947年(天福十二年)
公元951年(乾祐四年)
4年
漢高祖 劉知遠
漢隱帝 劉承祐
(表)(圖)
後周
郭[註 48]
漢
公元951年(廣順元年)
公元960年(顯德七年)
9年
周太祖 郭威
周恭帝 郭宗訓
(表)(圖)
十國
—
—
公元907年
公元979年
62年
—
—
(表)
前蜀
王
漢
公元907年(天復七年)
公元925年(咸康元年)
18年
蜀高祖 王建
王衍
(表)(圖)
楊吳
楊
漢
公元907年(天祐四年)[註 49]
公元937年(天祚三年)
30年[註 49]
吳烈祖 楊渥[註 49]
吳睿帝 楊溥
(表)(圖)
馬楚
馬
漢
公元907年
公元951年(保大九年)
44年
楚武穆王 馬殷
馬希崇
(表)(圖)
吳越
錢
漢
公元907年(天祐四年)
公元978年(太平興國三年)
71年
吳越太祖 錢鏐
吳越忠懿王 錢俶
(表)(圖)
閩
王[註 50]
漢
公元909年(開平三年)
公元945年(天德三年)
36年
閩太祖 王審知
天德帝 王延政
(表)(圖)
南漢
劉
漢
公元917年(乾亨元年)
公元971年(大寶十四年)
54年
漢高祖 劉龑
劉鋹
(表)(圖)
荊南
高[註 51]
漢
公元924年(同光二年)
公元963年(建隆四年)
39年
楚武信王 高季興
高繼沖
(表)(圖)
後蜀
孟
漢
公元934年(明德元年)
公元965年(廣政二十八年)
31年
蜀高祖 孟知祥
孟昶
(表)(圖)
南唐
李[註 52]
漢
公元937年(昇元元年)
公元976年
37年
唐烈祖 李昪
李煜
(表)(圖)
北漢
劉[註 53][註 54]
沙陀[註 53][註 54]
公元951年(乾祐四年)
公元979年(廣運六年)
28年
漢世祖 劉旻
漢英武帝 劉繼元
(表)(圖)
遼朝
耶律
契丹
公元916年(神冊元年)[註 55]
公元1125年(保大五年)
209年[註 55]
遼太祖 耶律阿保機
遼天祚帝 耶律延禧
(表)(圖)
西遼
耶律[註 56]
契丹[註 56]
公元1124年(延慶元年)[註 57]
公元1218年
94年[註 57]
遼德宗 耶律大石
屈出律
(表)(圖)
宋朝
趙
漢
公元960年(建隆元年)
公元1279年(祥興二年)
319年
宋太祖 趙匡胤
趙昺
(表)(圖)
北宋[註 58]
趙
漢
公元960年(建隆元年)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
167年
宋太祖 趙匡胤
宋欽宗 趙桓
(表)(圖)
南宋[註 58]
趙
漢
公元1127年(建炎元年)
公元1279年(祥興二年)
152年
宋高宗 趙構
趙昺
(表)(圖)
西夏
嵬名𗼨𗆟[註 59]
党項
公元1038年(天授禮法延祚元年)
公元1227年(寶義二年)
189年
夏景宗 嵬名元昊
嵬名睍
(表)(圖)
金朝
完顏
女真
公元1115年(收國元年)
公元1234年(天興三年)
119年
金太祖 完顏阿骨打
完顏承麟
(表)(圖)
元朝
孛兒只斤ᠪᠣᠷᠵᠢᠭᠢᠨ[註 60]
蒙古
公元1271年(至元八年)[註 61]
公元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
97年[註 61]
元世祖 忽必烈
元惠宗 妥懽貼睦爾
(表)(圖)
北元
孛兒只斤ᠪᠣᠷᠵᠢᠭᠢᠨ[註 62][註 63]
蒙古[註 63]
公元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
公元1388年(天元十年)[註 64]
20年[註 64]
元惠宗 妥懽貼睦爾
天元帝 脫古思帖木兒[註 64]
(表)(圖)
明朝
朱
漢
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
公元1644年(崇禎十七年)
276年
洪武帝 朱元璋
崇禎帝 朱由檢
(表)(圖)
南明
朱
漢
公元1644年(崇禎十七年)
公元1662年(永曆十六年)[註 65]
18年[註 65]
弘光帝 朱由崧
永曆帝 朱由榔[註 65]
(表)(圖)
後金
愛新覺羅ᠠᡳᠰᡳᠨ ᡤᡳᠣᡵᠣ
女真[註 66]
公元1616年(天命元年)
公元1636年(天聰十年)
20年
清太祖 努爾哈赤
清太宗 皇太極
(表[錨點失效])(圖)
清朝
愛新覺羅ᠠᡳᠰᡳᠨ ᡤᡳᠣᡵᠣ
滿洲
公元1636年[註 67](崇德元年)
公元1912年(宣統三年)[註 68][註 69]
276年
清太宗 皇太極
宣統帝 溥儀
(表[錨點失效])(圖)
※納入標準
本列表僅顯示中國歷史上主要的王朝。然而,中國歷史地理學所劃定的地理範圍內亦有諸多未被納入該列表的世襲君主制政權,如:
封建制度下所存在的世襲諸侯國(鄧國、霍國、楚國、義渠國等);
羈縻制度及土司制度下所存在的世襲政權(播州土司、水東土司、永寧土司、贊拉土司等);
統治地理範圍較小的世襲政權(南越、吐谷渾、大理、東寧等);
存在時間較短的世襲政權(翟魏、北遼、陳漢、順朝等);
曾統治與「中國」在歷史上或現今有政治或文化關聯地域的跨區域政權(柔然、吐蕃、渤海、喀喇汗國等)。
據中國歷史地理學劃定,清朝於公元1750年代至公元1840年代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前的極盛領土範圍均屬中國歷史的一部分。該地區以內任何民族所建立的政權均為中國歷史上的政權,該地區以內活動的民族皆是中國歷史上的民族[13]。清朝鼎盛時期疆域面積超越1300萬平方公里,涵蓋下列地區:
北含唐努烏梁海,與西伯利亞接壤;
東北至外興安嶺,包含庫頁島,臨日本海;
東南包括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臨東海、太平洋;
南達海南島和南海諸島,臨南海;
西南到達旺、南坎、江心坡;
西抵帕米爾高原;
西北至巴爾喀什湖北岸。
曾於某歷史時期隸屬中國政權的其他地區(朝鮮半島部分區域、今越南中部及北部、中亞部分地區等)則涵蓋於相應中國政權之歷史內。
屬於下列類別的王朝則被排除於本列表之外:
位於「中國」以外地區但具有中國血統的王朝(越南前李朝、暹羅吞武里王朝等);
曾統治位於「中國」以外地區之中華朝貢國的王朝(越南丁朝、琉球群島第一尚氏王朝等);
史上曾以「中國」、「中華」或「小中華」自居但位於「中國」以外地區的王朝(朝鮮半島朝鮮王朝、越南阮朝等);
曾統治位於「中國」以外地區之中國化國家的王朝(朝鮮半島百濟王朝、越南後黎朝等)。
中國朝代的合稱[編輯]
時間線
在中國各朝代中,有一些朝代由於相似或者歷史上的連續而被並列在一起,成為一個歷史時期。
唐虞
陶唐、有虞:傳說中的兩個朝代時期。
夏商周(又稱三代)和商周
夏后、殷商、周朝:中國有文字記錄的最早的世襲分封制王朝時期。
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諸侯國混戰的兩個時期。春秋和戰國不是朝代,而是平王東遷至秦滅六國之間的歷史分期。
諸夏
泛指中原諸侯國;最初用於表示與周朝同姓、姻親與受功的諸侯,後來廣義成為中原諸侯國的代稱
先秦
秦朝以前的歷史。
周秦
西周、東周、秦朝: 文獻出現中國的時代,中華文明的啟蒙時期,如西周封建禮制,東周百家爭鳴,秦朝統一制度。
秦漢
秦朝、西楚、漢朝:中國最早的大一統帝國王朝時期。兩朝之間間隔歷時4年的楚漢戰爭。
魏晉南北朝(又稱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時期、西晉、東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歷時369年的戰亂、游牧民族內遷、漢人南遷、民族融合時期。
魏晉(三國兩晉)
曹魏(三國)、西晉、東晉(兩晉):文化發展的時期。
十六國或東晉十六國丶南北朝
這一時期為西晉永嘉之亂後,中國北方淪為胡人群雄逐鹿之地,逐漸演變成主要的十六國;中國南方則為晉室衣冠南渡後建立的東晉漢人政權,故又合稱東晉十六國。北方最後被北魏鮮卑人政權統一,與南方的漢人政權對峙。
慕容氏諸燕
由慕容氏家族成員及其養子等所建之以「燕」為國號的王朝(前燕、西燕、後燕、南燕、北燕)之統稱。
六朝
東吳、東晉、劉宋、南齊、梁朝、陳朝之統稱,出自《建康實錄》。
隋唐
隋朝、唐朝:長期戰亂之後的大一統帝國王朝,由關隴集團建立,之後又是五代十國的戰亂。兩朝相連,隋末唐初歷時14年的隋末民變,歷130年唐初盛世後,出現安史之亂的戰亂,此後出現藩鎮割據。
漢唐
漢朝、唐朝:中國最強大的兩個帝國王朝時期。兩朝之間間隔369年的魏晉南北朝和37年的隋朝。
唐宋
唐朝、宋朝:唐宋八大家,中國文化、經濟得到巨大發展的兩個王朝時期。兩朝之間間隔歷時53年的五代十國。
唐宋元明清
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之統稱。
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中國唐朝和宋朝之間分裂割據的時期。五代主要為中原一帶的政權;十國則主要為長江流域一帶的政權。
宋遼金夏
宋朝與遼朝(亦包括西遼)、金朝、西夏:這一時期與兩宋並列而立的非漢民族建立的政權對峙。
宋遼金元
宋朝、遼朝、金朝、元朝:多民族競爭時期,漢族的宋朝與北方的契丹族的遼朝、女真族的金朝與蒙古族的元朝爭奪中國的時代。其中穿插西夏與大理等國。
金元,如金元四大家。
宋元
宋朝、元朝:中國歷史上商業、文化和航海最為發達的兩個時期。
元明清
元朝、明朝、清朝:三朝大多數時間以北京為首都的近世朝代。
明清
明朝、清朝:中國建立共和之前最後的兩個王朝,以北京為首都,並使用同一個皇城紫禁城,建立並奠定現代的中國疆域。[註 70]
東亞歷史區分表[編輯]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語氣、格式、標點等使用恰當。 (2016年5月31日)請按照校對指引,幫助編輯這個條目。(幫助、討論)
公元
中亞
北亞
東北亞
東亞(中、韓、越、日)
前30世紀以前
-
-
-
黃河文明
前7000年
|
前3000年
長江文明
前5000年
|
前800年
鴻龐氏
前2879年
|
前258年
繩文時代
約12000年前
|
前3世紀
前20世紀
|
前10世紀
夏朝
前2070年?
|
前1600年?
箕子朝鮮
前1120年
|
前194年
商朝
前1600年
|
前1046年
前10世紀
|
前8世紀
西周
前1046年
|
前770年
前8世紀
|
前4世紀
東周
前770年
|
前256年
春秋時代
前770年
|
前453年
前4世紀
|
前3世紀
大夏
犬戎
肅慎
戰國時代
前453年
|
前221年
彌生時代
前3世紀
|
3世紀
前2世紀
匈奴
遼東郡
秦朝
前221年
|
前206年
衛氏朝鮮
前194年
|
前108年
南越國
前204年
|
前112年
西漢
前202年
|
8年
樂浪郡
弁韓
馬韓
辰韓
前1世紀
大月氏
高句麗
前37年
|
668年
越南北屬時期
1世紀
西域都護府
新朝
8年
|
24年
東漢
25年
|
220年
2世紀
丁零(高車)
3世紀
鮮卑
三國時代
220年
|
280年
西晉
280年
|
316年
古墳時代
3世紀後半・4世紀初頭
|
7世紀前半・8世紀初
4世紀
柔然
五胡十六國
304年
|
439年
東晉
317年
|
420年
高句麗
前37年
丨
668年
百濟
前18年
|
660年
新羅
前57年
|
935年
5世紀
南北朝時代
439年
|
589年
6世紀
突厥
隋朝
581年
|
619年
7世紀
吐蕃
7世紀
|
842年
突厥
唐朝
618年
|
907年
飛鳥時代
7世紀末
|
710年
8世紀
鐵勒
渤海國
698年
|
926年
新羅
356年
|
935年
奈良時代
710年
|
794年
回紇
8世紀半
|
840年
平安時代
794年
|
1192年
9世紀
党項
10世紀
契丹
五代十國
907年
|
960年
遼朝
907年
|
1125年
高麗
932年
|
1392年
吳朝
938年
|
966年
北宋
960年
|
1127年
丁朝
966年
|
979年
前黎朝
979年
|
1010年
11世紀
西夏·花剌子模
李朝
1010年
|
1225年
12世紀
西夏·西遼
蒙兀國
金朝
1115年
|
1234年
南宋
1127年
|
1279年
鎌倉時代
1192年
|
1333年
13世紀
陳朝
1225年
|
1400年
蒙古帝國
1206年
|
1260年
金帳汗國·伊兒汗國
窩闊台汗國
元朝
1260年
|
1368年
14世紀
察合台汗國
室町時代
1336年
|
1573年
北元
女真
明朝
1368年
|
1644年
15世紀
帖木兒帝國
朝鮮王朝
1392年
|
1910年
胡朝
1400年
|
1406年
安南屬明時期
1406年
|
1428年
黎初朝
1428年
|
1527年
16世紀
布哈拉汗國
準噶爾汗國
布哈拉汗國·希瓦汗國·浩罕汗國
黎中興朝
1533年
|
1789年
俄羅斯帝國
16世紀
|
1917年
廣南國
1558年
|
1777年
安土桃山時代
1573年
|
1603年
17世紀
鄭主
1545年
|
1787年
江戸時代
1603年
|
1867年
後金
1616年
|
1636年
18世紀
清朝
1636年
|
1912年
西山朝
1777年
|
1802年
19世紀
阮朝
1802年
|
1945年
大日本帝國
明治時代
1867年
|
1912年
20世紀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土庫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1917年
|
1990年
博克多汗國
1911年
|
1924年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1912年
|
1931年
日治朝鮮
1910年
|
1945年
大日本帝國
大正時代
1912年
|
1926年
蒙古人民共和國
1924年
|
1949年
滿洲國
1932年
|
1945年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1931年
|
1937年
中華民國
1912年
|
1949年
大日本帝國|日本國
昭和時代
1926年
|
1989年
蒙古人民共和國
1949年
|
1992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而今
中華民國1912年|而今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45年|而今
大韓民國1945年|而今
越南國1949年|1955年
越南民主共和國
1945年
|
1976年
越南共和國1955年|1976年
蒙古國1992年|而今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1976年|而今
哈薩克 塔吉克 土庫曼 吉爾吉斯 烏茲別克1990年|而今
日本國平成時代1989年令和時代2019年|而今
公元
中亞
北亞
東北亞
東亞
注釋[編輯]
^ 雖然多數學者將夏朝視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正統王朝,多部史籍如《尚書》與《史記》均提及在夏朝之前仍存有兩個王朝,即「唐」和「虞」。其中,前者亦被稱作「古唐」以區分其他名為「唐」的王朝。倘若這兩個王朝被證實,禹則不是中國世襲統治的開創者。
^ 公元1906年,清朝在取得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的支持後正式準備立憲。公元1908年8月27日,清朝頒布《欽定憲法大綱》,並原定十年後正式實行立憲。公元1911年11月13日,清朝在辛亥革命的大環境下頒布具有憲法意義的《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君主之權為其所限,故可視為中國君主立憲制之確立。然而,清朝僅在三個月後便覆滅。
^ 中國歷史上有諸多外戚干政的案例。權利極大與威望極高的外戚可通過逼迫君主「禪讓」以取得君主之位,造成王朝更替。例如:新朝的王莽是西漢孝元皇后王政君之侄,而孝元皇后是漢元帝劉奭之皇后。
^ 傅斯年、黃仁宇等學者主張「中華帝國三元論」,即中國歷史上曾存有三大帝國。「中華第一帝國」肇於秦朝,經西漢、東漢、曹魏、西晉、東晉、劉宋、南齊、梁朝,至陳朝而終;「中華第二帝國」始於北魏,歷西魏、北周、隋朝、唐朝、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至南宋而亡;「中華第三帝國」源於遼朝、含金朝、元朝、明朝,至清朝為止。若採納上述觀點,「中華帝國」則不僅限於指代大一統王朝。
^ 依照當代史學慣例,本頁面所提及的「元朝」特指定都於元大都的政權。然而,有學者認為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所定之漢式國號「大元」本應是整個蒙古帝國的正式稱號。即便如此,因蒙古帝國實際已分裂且組成部分之間互不統屬,當代學者一般不使用廣義上的「元朝」定義。
^ 本列表顯示的名號為歷史學給予的稱謂,不應與各朝正式確立的國號混淆。同一王朝亦可有多個歷史學稱謂。
^ 雖然中國歷史學通常將某王朝之統治家族歸類為某一民族,部分中國君主卻具有多民族血統。例如:學者大多視清朝為滿洲族所建之王朝,但嘉慶帝愛新覺羅·顒琰實為滿漢混血,其漢族血統源自其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
^ 本列表顯示的開國君主為王朝實際開創者。然而,中國歷史上亦有統治家族的先前成員被追尊為君主的案例。例如:後晉實際建立者為晉高祖石敬瑭,但後晉皇室正式追尊先前四位成員為皇帝,其中輩分最大的是被追封廟號為「靖祖」和謚號為「孝安皇帝」的石璟。
^ 夏朝統治家族為「姒」姓,「夏后」氏。
^ 10.0 10.1 有窮羿為東夷族。因此,有窮羿的即位並非正常的世襲繼承。
^ 11.0 11.1 妘浞為東夷族。因此,妘浞的即位並非正常的世襲繼承。
^ 12.0 12.1 12.2 12.3 12.4 周召共和以前的年份均出自夏商周斷代工程。
^ 13.0 13.1 13.2 據漢代史學家劉歆推算,夏朝的統治始於公元前2205年,終於公元前1766年,歷時約440年。晚清官方審定的《中國歷史教科書》採用此說。[12]
^ 14.0 14.1 14.2 據漢代史學家劉歆推算,商朝的統治始於公元前1766年,終於公元前1122年,歷時約645年。晚清官方審定的《中國歷史教科書》採用此說。[12]
^ 15.0 15.1 西周與東周統稱為「周朝」。
^ 16.0 16.1 據漢代史學家劉歆推算,西周的統治始於公元前1122年,終於公元前771年,歷時351年。
^ 秦朝統治家族為「嬴」姓,「趙」氏。
^ 18.0 18.1 18.2 18.3 部分學者視公元前206年漢高帝劉邦稱「漢王」為西漢與漢朝之始。若以此觀點,西漢享國215年,漢朝享國共410年。
^ 19.0 19.1 西漢與東漢統稱為「漢朝」。
^ 劉嬰在王莽攝政期間稱「皇太子」,並未正式登基為帝。西漢最後一位正式登基的君主是漢平帝劉衎。
^ 21.0 21.1 西晉與東晉統稱為「晉朝」。
^ 十六國亦稱作「五胡十六國」,但並非所有計入十六國之列的王朝均由「五胡」所統治。
^ 漢趙統治家族本姓「攣鞮」,於漢趙建立前改姓「劉」。
^ 由於靳準非出自劉氏,他的即位並非正常的世襲繼承。
^ 25.0 25.1 25.2 部分學者視公元303年(建初元年)成景帝李特定年號「建初」為成漢之始。若以此觀點,成漢建立者為成景帝,享國44年。
^ 前秦統治家族本姓「蒲」,秦惠武帝苻洪於公元349年前秦建立前改姓「苻」。
^ 27.0 27.1 27.2 部分學者視公元350年秦惠武帝苻洪稱「三秦王」為前秦之始。若以此觀點,前秦建立者為秦惠武帝,享國44年。
^ 由於蘭汗非出自慕容氏,他的即位並非正常的世襲繼承。
^ 29.0 29.1 燕惠懿帝高雲為高句麗族,本姓「高」,後被慕容氏收養。因此,燕惠懿帝的即位並非正常的世襲繼承。
^ 30.0 30.1 據燕惠懿帝高雲的王朝歸屬,後燕滅亡年份可為公元407年(建始元年)或公元409年(正始三年),享國23年或25年。
^ 31.0 31.1 據不同學者的劃分,燕惠懿帝高雲可被視為後燕末代君主或北燕開國之君。
^ 公元400年(太初十三年),西秦亡於後秦。公元409年(更始元年),西秦復國。中國歷史學並無對公元400年以前的西秦與復國後的西秦做出名號上的區分。秦武元王乞伏乾歸是西秦短暫亡國前的最後一位君主,亦是復國後的首位。
^ 南涼統治家族本姓「拓跋」,禿髮匹孤於南涼建立前改姓「禿髮」。
^ 公元404年(弘昌三年),南涼亡於後秦。公元408年(嘉平元年),南涼復國。中國歷史學並無對公元404年以前的南涼與復國後的南涼做出名號上的區分。涼景王禿髮傉檀是南涼短暫亡國前的最後一位君主,亦是復國後的首位。
^ 35.0 35.1 段業為漢族。因此,涼武宣王沮渠蒙遜的即位並非正常的世襲繼承。
^ 胡夏統治家族本姓「攣鞮」,於胡夏建立前改姓「劉」,夏武烈帝赫連勃勃又於公元413年胡夏建立後改姓「赫連」。
^ 37.0 37.1 燕惠懿帝高雲為高句麗族,本姓「高」,後被慕容氏收養。因此,燕文成帝馮跋的即位並非正常的世襲繼承。
^ 38.0 38.1 據燕惠懿帝高雲的王朝歸屬,北燕建立年份可為公元407年(正始元年)或公元409年(正始三年),享國29年或27年。
^ 北魏統治家族本姓「拓跋」,魏孝文帝元宏於公元493年北魏建立後改姓「元」。
^ 東魏統治家族本姓「拓跋」,魏孝文帝元宏於公元493年東魏建立前改姓「元」。
^ 西魏統治家族本姓「拓跋」,魏孝文帝元宏於公元493年西魏建立前改姓「元」,魏恭帝拓跋廓又於公元554年西魏建立後復姓「拓跋」。
^ 隋朝統治家族本姓「楊」,西魏賜姓「普六茹」,隋文帝楊堅於公元580年隋朝建立前復姓「楊」。
^ 唐朝統治家族本姓「李」,西魏賜姓「大野」,於公元580年唐朝建立前復姓「李」。
^ 公元690年(載初元年),唐朝亡於武周。公元705年(神龍元年),唐朝復國。中國歷史學並無對公元690年以前的唐朝與復國後的唐朝做出名號上的區分。唐睿宗李旦是唐朝短暫亡國前的最後一位君主,而唐中宗李顯則是復國後的首位。
^ 後唐統治家族本姓「朱邪」,唐獻祖李國昌於公元869年後唐建立前改姓「李」。
^ 唐明宗李嗣源本無姓,後被李氏收養。因此,唐明宗的即位並非正常的世襲繼承。
^ 47.0 47.1 李從珂為漢族,本姓「王」,後被李氏收養。因此,李從珂的即位並非正常的世襲繼承。
^ 周世宗郭榮本姓「柴」,後被郭氏收養。因此,周世宗的即位並非正常的世襲繼承。
^ 49.0 49.1 49.2 部分學者視公元902年(天復二年)吳太祖楊行密稱「吳王」為楊吳之始。若以此觀點,楊吳建立者為吳太祖,享國35年。
^ 由於朱文進非出自王氏,他的即位並非正常的世襲繼承。
^ 荊南統治家族本姓「高」,楚武信王高季興後改姓「朱」,又於荊南建立前復姓「高」。
^ 南唐統治家族本姓「李」,唐烈祖李昪後改姓「徐」,又於公元939年南唐建立後復姓「李」。
^ 53.0 53.1 劉繼恩為漢族,本姓「薛」,後被劉氏收養。因此,劉繼恩的即位並非正常的世襲繼承。
^ 54.0 54.1 漢英武帝劉繼元為漢族,本姓「何」,後被劉氏收養。因此,漢英武帝的即位並非正常的世襲繼承。
^ 55.0 55.1 部分學者視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獲選為契丹族部落聯盟首領為遼朝之始。若以此觀點,遼朝享國218年。
^ 56.0 56.1 屈出律為乃蠻族,本無姓。由於屈出律非出自耶律氏,他的即位並非正常的世襲繼承。
^ 57.0 57.1 部分學者視公元1132年(延慶九年)遼德宗耶律大石稱「菊兒汗」為西遼之始。若以此觀點,西遼享國86年。
^ 58.0 58.1 北宋與南宋統稱為「宋朝」。
^ 西夏統治家族本姓「拓跋」,唐朝與宋朝分別賜姓「李」和「趙」,夏景宗李元昊於公元1032年西夏建立前改姓「嵬名」。
^ 元朝統治家族本姓「乞顏」,孛兒只斤·蒙合黑與乞顏·孛兒只斤·合不勒於元朝建立前分別改姓「孛兒只斤」與「乞顏·孛兒只斤」,元烈祖孛兒只斤·也速該又於元朝建立前復姓「孛兒只斤」。
^ 61.0 61.1 部分學者視公元1260年(中統元年)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登基為蒙古帝國大汗及定年號「中統」為元朝之始。若以此觀點,元朝享國108年。
^ 北元統治家族本姓「乞顏」,孛兒只斤·蒙合黑與乞顏·孛兒只斤·合不勒於北元建立前分別改姓「孛兒只斤」與「乞顏·孛兒只斤」,元烈祖孛兒只斤·也速該又於北元建立前復姓「孛兒只斤」。
^ 63.0 63.1 自稱「大元可汗」的綽羅斯·也先為瓦剌人。由於其出自綽羅斯氏,非出自孛兒只斤氏,他的即位並非正常的世襲繼承。
^ 64.0 64.1 64.2 中國歷史學通常以公元1388年(天元十年)忽必烈後裔脫古思帖木兒被殺,(或《明史》所聲稱的公元1402年烏魯克帖木兒汗/鬼力赤)取消「大元」國號作為其終結年份。然而,部分學者將公元1388年或公元1402年至公元1635年間的蒙古族政權(《明史》稱之為「韃靼」)視為北元的直接延續。若以公元1388年為北元終結年份,北元享國21年;若以公元1635年為北元終結年份,北元享國267年,其末代君主為孛兒只斤·額爾克孔果爾。
^ 65.0 65.1 65.2 部分學者視公元1664年定武帝政權覆滅為南明之終結。若以此觀點,南明末代君主為定武帝,享國20年。然而,史學界對於定武帝(學者推測其姓名為「朱亶塉」或「朱本鉝」,其統治時期為公元1646年至公元1664年)是否是真實人物及其確切身份尚存爭議。
^ 公元1635年,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將女真族更名為「滿洲族」。
^ 晚清官方審定的《中國歷史教科書》認為清朝建立於1644年。[11]
^ 《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之條件》允許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在退位後仍可保留「大清皇帝」稱號並享有其他優待條件,北京紫禁城內仍以「宣統」年號紀年,故形成遜清皇室小朝廷。該朝廷存在於公元1912年至公元1924年間,直至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後才被廢除。
^ 清朝於公元1917年(宣統九年)7月1日至7月12日短暫復辟,為張勳所領導,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復辟。由於此事件短暫並以失敗告終,故通常不被視為清朝歷史的一部分。
^ 1374年,明太祖沿用元代征東元帥府管理遼東,藏區置烏斯藏和朵甘兩個都司。1411年,明成祖在黑龍江江口設奴兒干都司來管轄外興安嶺以南各部,大寧都司直轄的內蒙古部分設置兀良哈三衛,據《明史.卷四十·志第十六》明疆土變化:「計明初封略,東起朝鮮,西據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自成祖棄大寧,徙東勝,宣宗遷開平於獨石,世宗時復棄哈密、河套,則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雲、朔,東西萬餘里,南北萬里。」,至明末時,遼東都司也吞併於後金政權,清初先後併入蒙古和新疆等地,故描述上才將明清合稱「奠定現代的中國疆域」。
參考文獻[編輯]
^ 朝代 - 教育部辭典. [2018-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7).
^ 朝 - 教育部辭典. [2018-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7).
^ 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2019-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7) (中文(臺灣)). 某一世系帝王的統治時期,或某位君王的統治時期。例:漢朝 Hàn-tiâu。
^ 謝慶奎等 中國大陸政府與政治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5 頁6
^ 詞條名稱:改朝換代. 教育百科. [2019-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5) (中文(臺灣)).
^ 6.0 6.1 司馬光《s:資治通鑒_(胡三省音注)/卷069》:然天下離析之際,不可無歲、時、月、日以識事之先後。據漢傳於魏而晉受之,晉傳於宋以至於陳而隋取之,唐傳於梁以至於周而大宋承之,故不得不取魏、宋、齊、梁、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年號,以紀諸國之事,非尊此而卑彼、有正閏之辨也。
^ ,朝 - 漢字多功能字庫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中文大學
^ s:三國志/卷46#孫策
^ s:本朝百年無事劄子
^ 〈新統治階級之形成:所謂士大夫共治天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陳品伶、孫浩偉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13-09-27
^ 11.0 11.1 唐積誠. 中国历史教科书 (PDF). 北京: 京華書局. 1910: 15.
^ 12.0 12.1 唐積誠. 中国历史教科书 (PDF). 北京: 京華書局. 1910: 13 [2024-05-2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6-05).
^ 徐俊.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湖北武昌: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年11月: 16–22. ISBN 7-5622-2277-0.
外部連結[編輯]
楊聯陞 著,陳國棟 譯:〈國史諸朝興衰芻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961)
參見[編輯]
中國主題
歷史主題
中國歷史
中國歷史年表
中國君主列表
中國地方政權君主列表
中國皇帝
中國的稱號
中國統一
中國疆域史
元清非中國論
新清史 (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