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入。康熙三十年(1691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在多伦诺尔召集退入漠南的喀尔喀三部首领和内蒙古48旗王公举行会盟,而后“从诸部所请,即其地建庙”。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汇宗寺”竣工,作为藏传佛教(喇嘛教)宗教活动场所,标志着藏传佛教传入多伦。相继又兴建“善因寺”,多伦诺尔成为漠南蒙古地区喇嘛教宗教活动中心,对后来多伦诺尔迅速发展和繁荣产生极大影响。
二、汇宗寺。汇宗寺蒙古语称“呼和苏默”意为“青庙”,因主殿顶部覆以青蓝色琉璃瓦而得名;善因寺建成后,因其位居善因寺东,俗称“东大仓”。汇宗寺始建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占地面积276亩。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汇宗寺”整体建筑竣工。康熙皇帝赐名“汇宗寺”,取“佛法无二,统之一宗”之意。庙内建有碑亭,亭内立碑勒有圣祖仁皇帝(康熙)御制汇宗寺碑文。乾隆十一年(1746年),清廷派钦差抵多伦诺尔,赐汇宗寺“性海真如”匾。
三、善因寺。善因寺蒙古语称“锡拉苏默”,意为“黄庙”,因庙顶覆以黄色琉璃瓦,故名;又因其位于汇宗寺西,俗称“西大仓”。雍正九年(1731年),由清廷拨帑银10万两兴建,占地412.5亩。庙内碑亭竖碑,勒雍正皇帝御制善因寺碑文。大山门上方有雍正亲书“敕建善因寺”额,并“慈云广被”匾。乾隆十一年(1746年),清廷派钦差抵多伦诺尔,赐善因寺“智源觉路”匾。
四、僧众。汇宗寺建成后,清廷委派喇嘛教四大宗教领袖之一的章嘉呼图克图住寺“俾掌黄教”,命120余旗,旗各1僧居之,最初有僧众900余人,其中喇嘛180人。善因寺建成后由汇宗寺迁往僧众400名。鼎盛时,两寺僧众曾达3000人。这些僧众来自五个方面:由朝廷任命,如章嘉呼图克图;由皇帝赐给,如甘珠尔瓦呼图克图;应邀而来,如印度活佛济农、西藏活佛萨木萨那木海等;由内外蒙古王公派遣而来;由沙毕纳尔子弟出家成为僧侣。
(多伦诺尔商埠图)
五、影响。两大寺作为敕建寺,在蒙古喇嘛教信众心目中地位神圣,朝拜者甚众,每逢法会,聚集起来的人数超三万之众,远远超过其他地方的寺庙。一时间,多伦诺儿寺庙香火鼎盛,八方僧众云集,成为当时漠南藏传佛教中心。嗅觉敏锐的汉地商人当然不会错失机会,以朝拜者为买卖对象的旅蒙商蜂拥而至,这成为多伦诺尔城市发展的最初动力。多伦会盟二十多年后,康熙帝再次巡幸多伦诺尔,不禁感叹此处已是“殿宇廊庑,钟台鼓楼,日就新整,而居民鳞比,屋庐望接,俨然一大都会也”(康熙御书汇宗寺碑文)。
(高建祥整理)
声明:《建祥采风》头条号所刊登的《多伦故事》,版权由编者所有,如有翻印或转载,须经编者同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