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连续观测站获得的震后变形状态


  为了监测和研究汶川地震的震后变形,中国地震局汶川地震科学考察队在龙门山断裂周边布设的50个连续GPS观测站,与本区震前已有的28连续GPS站相配合,获得了宝贵的震后变形随时间演变的宝贵的数据,为汶川地震的后续震情趋势判定和震后地壳驰豫变形特征的定量观测提供了基础。
  由于观测条件的限制,许多站点的观测资料有或多或少的缺失,但整体的震后迟豫过程形态还是得到了较好的反映(图1)。基于较长时间域和不同空间域上地壳迟豫变形的过程和特征,将为研究震区壳-幔流变结构提至关重要的约束。
  通过分析已收集到的数据,综合分析获得以下一些初步结论:
  1)震后形变随时间衰减。衰减过程可以用对数函数表示:
  其中,为由地震时刻起始的时间;为台站位移振幅;为驰豫时间常数。数据拟合出 = 8天,95%置信区间为4~15天,表明断裂带内介质具有很低的粘性系数。
  2)震后形变幅度在断层二侧分布不对称。断层上盘远场形变约为断层下盘远场形变的二倍,反映断层二盘介质性质差异造成形变场的不同,这些特征反映出青藏高原东部区域的岩石圈介质的粘质性较四川盆地为弱。
  3)大部分台站震后位移方向与同震位移方向相近,表明震后形变在某种程度上是同震形变的延续,其形变源有某种相似性。但断裂带下盘近场地区台站震后位移方向与同震位移方向相反(图2),表明震后形变源主要为断裂带脆性破裂带以下转换层的震后滑移;由于断裂带为铲型结构,同震破裂源的断裂带单元倾角与震后破裂源的断裂带单元倾角不同,造成下盘近场地表观测位移方向逆转(图3)。

  

图1 龙门山断裂两侧不同距离GPS站点观测的震后迟豫形变过程。图中浅兰色阴影区表示所分析的连续GPS站点构成了一条跨断裂剖面

        

图2 汶川地震的同震和震后形变

    
     

图3 震后滑移模型



 
地址:北京市德胜门外祁家豁子 邮编:100029
电话:(010)62009001 传真:(010)62009001
电子信箱:web@eq-igl.ac.cn
@2000-2007 www.hztaoqing.com 365娱乐游戏平台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单位备案号 京ICP备05071570号